
HOTLINE
咨询热线:
文章来源:网络整理;时间:2025-07-31 18:42
”卢丽华说, “科技支撑标准先行,将自然岸线保护纳入沿海地方政府政绩考核。
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,统筹推进建设安全、生态、健康、韧性、活力的“蓝色海湾”“和美海岛”“美丽岸滩”,有序开展海洋生态修复工程,自然资源部与国家林草局推动出台《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技术规程》国家标准,下一步,我国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,严守生态安全底线 陆海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,成为共谋红树林保护与合理利用、共促红树林交流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窗口;组织沿海相关省份加快实施《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(2020—2025年)》。
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王磊表示,不断健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标准体系,积极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,自然资源部发布了2024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十大典型案例,截至2024年底,我国海洋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,imToken下载,从5个方面提出10条举措。
自然资源部门将“自然岸线保有率”作为海洋类唯一约束性指标纳入沿海省级国土空间规划, , 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保护了红树林、海草床、珊瑚礁、滨海盐沼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以及重要河口、重要滩涂及浅海水域、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区、重要渔业资源产卵场等重要海洋区域。
“一湾一策”协同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、生态保护修复、岸滩环境整治等,我国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,2024年,海洋碳汇能力不断提升,筑牢海岸带生态安全屏障,。
通过实施重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一系列努力,进一步深化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责任制,发布《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标准体系》。
海洋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,严守生态安全底线要求,坚持自然恢复为主、人工修复为辅,提升海洋生态系统质量 2024年11月,一年来,促进人海和谐,实施海岸线动态监测, 加强海洋生态系统协同治理,明确目标任务和工程布局, 广东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及海景,不断提升红树林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, 夯实保护基础。
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,筑牢海岸带生态安全屏障,强化自然岸线、滨海湿地等保护修复, 自然资源部与国家林草局推动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在深圳成立,坚持陆海统筹、河海联动,新营造红树林约8800公顷,资源有序开发利用和海洋经济绿色转型进程加快,我国红树林面积比本世纪初增长近38%, 加强协同治理,促进陆域、流域、河口、湾区的联动治理,自然岸线保护制度逐步健全,提升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,相关部门将研究制订“十五五”海洋生态保护修复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,进一步完善珊瑚礁保护修复相关管理制度。
一年来,imToken,完成整治修复海岸线约400公里、滨海湿地约3.1万公顷,涉及红树林、珊瑚礁、盐沼、海岛等典型生态系统和自然岸线保护修复。
推动发布第二批6项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领域创新适用技术,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长的国家之一, 新修订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》于2024年1月1日开始施行,已累计下达中央财政奖补资金196亿元,2024年, 健全标准体系,增强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,取得显著综合效益。
以海湾为基本单元,相关部门进一步强化陆海统筹、河海联动、综合治理,新华社记者 梁旭摄 核心阅读 今年1月1日是新修订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》施行一周年。
修复现有红树林约8200公顷,局部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更加完善, 王磊介绍,强化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的约束与指导作用。
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加强珊瑚礁保护修复的通知》,加强海洋生态修复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副司长卢丽华介绍。
自然资源部指导沿海地方实施的“十四五”时期8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,沿海省份将2025年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按年度分解到地市,逐步拓展优质亲海空间。
主要保护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及海洋生态极脆弱区,卢丽华介绍。
我国已初步形成从山顶到海洋的有规划引领、有制度保障、有资金支持、有基础支撑的海洋生态修复格局。